2021年06月05日-2021年06月11日焦炭价格指数(CSPI)
太阳能产品价格仍然较高,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不断降低,其应用的市场潜力巨大。
北京谈判代表称,一些德国公司已经在欧盟销售价格已低于0.58欧元/瓦。北京谈判代表表示:0.50欧元/瓦更容易被接受。
由于法国是我国葡萄酒最大的进口国,此次双反调查也引起了法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促进中国与欧盟加强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但与此同时, 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并同意给中国光伏制造商一个额外的机会进入欧洲大陆。该调查预计在一年内结束,特殊情况下将延长至2015年1月1日。伟大的公司都是真正从市场里拼杀出来的企业,而不是靠政府政策扶持而生存的。
目前,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旨在解决欧盟和中国太阳能贸易的争端,而该争端取决于提出的光伏组件最低销售价格谈判。政府政策扶持越多,出现伟大公司的概率就越小。德国商报8日曾报导,德国经济部长罗斯勒与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已经达成一致,不会对欧盟的多晶硅产品实施制裁。
全球各国都在下调光伏补贴,包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补贴数额几乎用尽,而新兴国家如印度、中国、日本等补贴下调趋势也非常明显。第二,中国多晶硅产业无法挑起大梁。国内电池组件厂商使用国产多晶硅,的确会提升其生产成本,这在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组件出口不畅的大背景下无异于雪上加霜德国经济部的一位新闻发言人周一称,中国不会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进口关税。
况且,多晶硅生产若不严格按流程操作,的确属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数量少对国家管控极为有利。根据硅业分会研报,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8万吨,同比下滑23.6%。
若制裁国外多晶硅企业,而又保证多晶硅价格不发生大波动,则只能依靠中国一线多晶硅厂商,这些厂商的产能约为10~13万吨,恐怕不能实现自给自足。第三,中国光伏产业脆弱之极,已经经不起多晶硅双反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多晶硅企业垮台,若多晶硅企业提价幅度明显,价格上涨会很快传输到终端应用环节,全球光伏行业需求届时也将跌回2010年的水平。届时,中国或许拯救了几十个多晶硅企业,却坑苦了成百上千的光伏企业,所以中国政府反不起。
二线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为30美元/公斤,三线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为40美元/公斤,与目前18美元/公斤的售价差距过大,这些企业基本没有复活的可能性。中国不反海外多晶硅其实是明智之举。全球各国都在下调光伏补贴,包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补贴数额几乎用尽,而新兴国家如印度、中国、日本等补贴下调趋势也非常明显。自去年7月20号立案以来,中国商务部已经三次推迟了初裁时间,不是中方宽容,是中国实在反不起。
国内电池组件厂商使用国产多晶硅,的确会提升其生产成本,这在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组件出口不畅的大背景下无异于雪上加霜。目前国内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剩4家勉强维持开工,且这4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降至不到30%。
光伏市场也正处于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的断层期,政府变的小气,此时光伏装机成本或发生任何的上调都会对下游需求量产生重大冲击,所以政策下行决定了光伏行业各个环节都不具备涨价的空间。因此,全行业都面临一个问题,也就是要规模还是要效益,想提价就无法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6月4日,欧盟正式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性关税,中国随之而来的报复性措施是对欧洲葡萄酒立案调查,早已结束调查的多晶硅仍无下文,说明多晶硅双反根本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在此,笔者还需打消很多人士的一个疑虑,部分光伏人士认为,制裁国外多晶硅企业是为保护幼稚的中国多晶硅行业,否则一旦中国企业垮台,国外倾销之势便会很快结束,国外寡头可能会依靠垄断优势坐地要价,实际上这种可能几乎不会存在,企业担心是多余的。201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为19万吨,可以满足每年大约15万吨左右的需求量,但国内多晶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仅靠几个一线多晶硅企业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笔者最后想强调,中国无需对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过于担忧,只需要划拨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即可。对其他二三线多晶硅企业来讲,他们已经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无需再等待下去。多晶硅不反告诉中国光伏企业一个真理,即核心技术是企业存活的惟一要素,也是打赢国家贸易战争的关键,没有核心技术,就算国外倾销中国又能怎么样,总不能让所有光伏企业放弃廉价的原材料不用,而购买国内昂贵的多晶硅。
笔者认为,4家企业开工并不是一件坏事,所谓海外多晶硅企业倾销无非也是就指瓦克化学,韩国OCI,REC、MEMC这四五家企业,韩国、美国、德国等多晶硅企业数量非常少但产量大,这表明多晶硅企业很仰仗规模化优势,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有4~5家多晶硅企业就足够了,七八十家反而不太正常。第二,中国多晶硅产业无法挑起大梁。
中国不反多晶硅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反制多晶硅,对欧洲打击面太窄,不足以对欧盟委员会产生威慑力。德国商报8日曾报导,德国经济部长罗斯勒与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已经达成一致,不会对欧盟的多晶硅产品实施制裁。
中国多晶硅产品80%来自于美国、韩国和德国,其中前两者占中国进口份额的50%左右,德国约占30%。同时,德国瓦克化学公司又占德国多晶硅出口量的绝大多数,因此,中国制裁欧洲多晶硅产业变成了制裁德国,制造德国又变成了制裁瓦克化学,无法在欧洲光伏行业内掀起波澜,已经失去了双反的意义
实现科技进步确实困难,但这是一个长期战略性问题,必须高瞻远瞩地去布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总量目标,这是《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总量目标告诉人们市场有多大,而背后是财政补贴有多少。虽然现在离8月6日还有段时间,但事情能不能有转机还不能完全确定。CEI: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光伏脱离补贴在什么时候能实现?孟宪淦:这个期限不远。
能不能走出困境,关键要看企业在市场中能不能占据优势。中国一直希望在价格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现在各方舆论一直在强调救市,实际上就是给钱,但是没有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实际的考核或者约束,并没有形成企业离开创新就无法生存的环境。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光伏问题开了两次会,支持是应该的,但是不应该把所有的困难都上交给政府去包办解决。
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就非常清楚,要在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是不重视技术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盲目扩大产能。
现在市场统一往国外走,关键看企业在市场中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有销售收入,只有产品销售出去企业才能继续周转,否则企业的银行贷款、各种债务都还不了。光伏市场的发展,只有一个途径能够解决,那就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能够不要或少要政府的补贴,尽快实现市场化、商品化的运作。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休眠状态,还希望东山再起,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依然是主要矛盾,严重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国家应该是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只给企业银行贷款、土地优惠、环境便利,这是路线选择问题。
我认为有些企业能够走出困境,但是大多数企业走不出来。现在企业主要是要把产品卖出去,就算微利也要做,行业面临的处境就是如此。
从中国开始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来看,谈判不太乐观,可能会没有结果。光伏产业靠补贴是没有前途的,必须甩掉补贴才能发展。
预计2015年分布式产品就不要政府补贴了。这样的产业基本缺失核心竞争力。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